★歡迎光臨 ! !

施純隆 : 個人簡介facebook
楊春美 : 個人簡介facebook
寫信給我 :766801@gmail.com

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

你也被外資保險公司騙了嗎?

今周刊 撰文: 軍文悅 日期:2018-01-23 

不論這些外資保險公司是什麼目的進入台灣,也不管他們是以業務人員或是金融科技的方式切入市場,應該秉持著保險對於一個社會的良知,給民眾最安定的力量,給員工最好的發展,而非把一個市場當成跳板或籌資的工具。


在連續外資金融保險公司持續撤離台灣,或是轉賣予台灣本地的保險公司。近期由香港李澤楷旗下的「盈科拓展」在台申請「富衛保經」的新聞,彷彿對台灣保險市場打了一劑強心針。感覺外資又回到台灣市場,台灣保險的市場春燕又來了?

但仔細看報導的內容有一段寫道:「…由於這段時間,外商保險繼乎都是出走,連保險局官員都很好奇,為何富衛會來台灣投資,還頻頻向市場人士打聽…….。」如果單純從外資「挺」或「不挺」台灣這種小學生角度來解讀,恐怕有以管窺天的遺憾。

 筆者在外資金融及投行領域工作近20年,並在高管的位子經營多年,對於外資在選擇進入一個市場時,通常有以下三個原因:

 市場的潛力及未來性:

 公司真正要追求的是市場佔有率及業績,包括大陸、東南亞(越南,柬浦寨等從戰亂剛走向市場化)、非洲國家、中東阿拉伯市場(像杜拜,阿拉作聯合大公國等近期富起來的國家),都是這一、二十年來外資大舉進入插旗的地區,對於這類型的國家和地區,公司會大舉投入,包括資金、人才和所有集團的資源。

 據了解,當年很多要佈局大陸市場的外資保險集團,所投入的資金估計可能都高達80-100億元人民幣,且其所找的操盤人,都是大陸保險行業的重量級大老,或是橫跨兩岸三地的保險業資深人士和團隊。

 依據大陸保險(主要是壽險)的經驗,基本上要投入8-10年,才能回收或是盈利,對於外資來說,肯定這個市場要有很大的未來潛力,否則不會花如此高的成本來進入一個市場。

 後發進入仍然有利可圖:

 保險成熟的市場,以前未進入,但由於市場體量大,保險成熟度也高,進去後仍有機會搶占市場。像韓國、歐洲或東南亞發展比較早的國家,或政治趨穩定的地區(泰國,印尼,馬來西亞等),許多外資集團後發進入即可能是這樣的考量。

 考量集團全球戰略佈局及集團股價,或集團CEO的戰功,或將餅做大後準備出售,或其他目的:

 這時會插旗去一些別人猜不透的保險市場,像台灣、澳門、日本或部份歐洲地區。像富衛進入台灣市場,有可能即是此一考量。對這類考量的操作,投入不會太大,包括資金、規模、人才、資源,因為對他們來說,有可能就是在版圖上多一支旗,但對於在資本市場說故事或其他的目的來看,成本效益還是划算的。

 因此,就像媒體報導當中寫到:「…選擇以規模較小的保險經紀人公司進場,維持進可攻、退可守的保守策略,而未來該公司能否進軍台灣保險科技藍海市場,還有待時間考驗。」

 對於身為客戶的台灣人來說,購買保險其實買的是一個安心。從數年前ING安泰賣給富邦、保誠業務員通路賣給中壽、AIG南山賣給潤泰、大都會人壽賣給中信、紐約人壽賣給元大金控、AIA友邦把業務員也賣給保經公司。

 保險公司員工在投入自己的青春和努力及忠誠,換來的只是一紙優退或資遣方案!讓許多的客戶如驚弓之鳥般擔心自己買的保險會不會有問題?會不會不理賠?

 而這也讓客戶不知所措,被不肖的業者和業務人員藉機宰割,例如一堆保經公司見獵心喜,大舉宣傳單一保險公司快倒閉,保經才是未來的趨勢,殊不知保經也是一樣,大多只賣高利潤產品,根本不是如他們所說,是站在客戶立場提供符合需求的產品。

 不論這些外資保險公司是什麼目的進入台灣,也不管他們是以業務人員或是金融科技的方式切入市場,應該秉持著保險對於一個社會的良知,給民眾最安定的力量,給員工最好的發展,而非把一個市場當成跳板或籌資的工具。


 老百姓管不了這些外資的商業行為,但我們需要強而有力的主管機關,負起對台灣社會的把關和監督的能力,規範好市場秩序。讓真正為這塊土地好的優良的保險公司進入市場,深耕市場,為台灣社會提供真正安心的力量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索取資料請告知您的:姓名,行動電話,mail及內容